词语:龙母文化,语音朗读:热度:7

词语龙母文化拆分为汉字:

龙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龙字字源来历,龙字演变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

母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母字字源来历,母字演变

妈妈,娘:~亲。~性。~系。慈~。~忧(称母亲去世)。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舅~。雌性的,与“公”相对:~鸡。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国。~校。~音(元音)。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螺丝~。子~扣。姓。……

文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文字字源来历,文字演变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刺画花纹:~身。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

化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化字字源来历,化字演变

1. 化 [huà]2. 化 [huā]化 [huà]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习……

 

查询词语:龙母文化

汉语拼音:lóng mǔ wén huà

 

词语龙母文化基本解释

龙母,是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位老妇人,有“利涉境丰”的德行,备受人们的爱戴和拥护。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最初源于广东云浮。

龙母文化亦是西江文化,而传说中的龙母则是西江之神,是西江流域的重要人文始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她曾经对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间习俗、妇女的地位等都打下深深的烙印。有关龙母的节日在西江一带一直沿袭至今,久经不衰。

 

词语龙母文化双语例句

双语例句
    • This holiday takes dragon-mother culture as main radiation culture, for it will Stimulate the national religion about dragon.

      度假区侧重宣扬“利泽天下”的龙母精神和激发游人龙文化的民族信仰,将龙母文化作为场地中的主要文化辐射。

词语龙母文化百科解释:

龙母文化历史沿革

  1. 传说

    地处西江中游南岸、青旗山下的云浮降水村,村前有一条潺潺汇入西江的洚水河,古称“程溪”,相传就是先秦时龙母温氏豢龙之处。故老相传,先秦时,龙母温氏居程溪,因豢龙、驯鹿、治水而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被秦始皇礼聘入京,却最终在五龙子的作法下,接引龙母入京的船数次由桂林退还程溪,秦始皇只好作罢,龙母得以如愿回到程溪;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人们将其葬于青旗山上,又将龙母故居改为程溪祖庙永久奉祀龙母英灵,这就是程溪祖庙的由来的。明嘉靖《德庆州志》云:“(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明朝德庆知州陆舜臣在《青旗拥翠》一诗中赞道:“龙母祠边江水清,前山乱叠拥青峰。晚凉雨过云收拾,翠色连天上下同。”明万历《肇庆府志·地理·德庆州》记载:“(州东)八十里为程溪水口,一名灵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厓,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顾微<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媪养龙,㑦断其尾,因呼为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乃古悦城县水曲也,程溪虽割东安,悦城固在德庆。

  2. 文化遗存

    位于云浮市降水村的程溪祖庙自秦汉年间始建,历代均有修葺。延续至清末,亦有大规模增建、修葺,殿堂之间,富丽堂皇,栋梁之际,美轮美奂。民国初年,一度没落;解放以后,庙中大多文物被毁,有石匾、石碑、石柱、木对联等文物被用于建设水利工程或被长期埋于地下,直到近年来才得以出土重见天日。另外,程溪祖庙有三个重要诞期,分别是农历五月初七日龙母降生诞、农历七月廿一日五龙太子诞以及农历八月十三日龙母得道诞,三诞期间,来自内地、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善信都聚集到祖庙,祈福、朝圣、问祖、观光,而庙方亦有众多民俗活动举办,如舞狮、值神、游行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招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3. 龙母传说

    龙母传说,是源于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先秦之时,岭南程溪诞生了一位温姓奇女子,她聪颖智慧、美丽善良、乐于助人,是时人口中传颂的好姑娘;某天,温氏到程溪水口的西江边浣衣,偶然拾得巨卵一枚,温氏对这枚巨卵产生好奇之心,于是带回家中安置,巨卵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竟然孵出五条小龙,温氏惊讶之余,又知道龙性喜水,于是便将五龙子放入程溪中豢养,驯养如亲,于是温氏便被时人尊称为“龙母”;后来五龙长大,经常出入西江,一游千里,龙母经常教育五龙要适时施雨、为民播福,还带领五龙帮助程溪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西江洪水,开辟一方乐土;及至秦征南越,秦始皇得知岭南程溪有龙母养育龙子之奇事,以为是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至程溪,向龙母宣读秦始皇圣旨,龙母虽不愿舍却程溪乡民及五龙子,但考虑到王命难违,便毅然随使登船而去,乡民无不悲恸;及使船至今广西境内,已去程溪千里,使船夜泊之时,却被五龙子作法引返程溪,一连四、五次,秦使以为是天命,便不再强求,龙母得以如愿回归程溪,与乡民、龙子同庆团聚之乐;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民先将龙母葬于龙母生前经常放牛、驯鹿之地,五龙子却认为此地濒临潮汐、会为洪水所淹没,遂作法迁葬龙母于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并派黄猿、白鹿、螣蛇等神兽为龙母守墓;龙母仙逝后,乡民就将其生前故居改作祠庙,奉祀龙母神灵,因庙处程溪水口,因而得名程溪祖庙。这便是程溪祖庙及程溪龙母的故事。

龙母文化的发展

  1. “龙母”何人

    而传说中的龙母则是西江之神。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同自然、社会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无奈,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都归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活跃在西江流域的龙母,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所谓“龙母”,就是指养育龙的老母亲,“龙母”既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养龙的第一人,也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符号。在历史上,最早记载“龙母”的文献是晋朝《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媪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其次是南朝《南越志》:“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留使者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这两则文献记载的“蒲媪”和“温氏媪”为同一人,相传她居住于程溪浦口,一天在水边拾得一卵,带回家中,一日有状如“守宫”的异物破卵而出,长大后就能为温媪捕鱼,一日异物被温媪误断其尾,于是在水中游离而去,数年才返回,温媪见其身耀光芒,知其是“龙”,于是便问道“龙子今复来也”,温媪与“龙”就这样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因为温媪和“龙”的感情深厚如母子,所以温媪也就被时人尊称为“龙母”了,这也是古代中国南方龙传说、龙母传说的最早版本。文献中的“守宫”,就是我们俗称的壁虎、四脚蛇、盐蛇,是蜥蜴的一种,文献云温媪所拾居卵产“一物如守宫”,也就是后来温媪所称的“龙子”,这也说明文献中龙母温媪的“龙子”形象是由最初的“南龙”鳄鱼类生物形象演变的,由于文献出现于晋朝、南朝,所以这里的“龙”就是南北地区龙图腾文化交媾后的产物,既有其原生态特征,也有北方文化的影子。

  2. 人龙传奇

    发生在程溪浦口的龙母豢龙的传说,在中国人与龙和谐共处的系列传说中独树一帜,谱写了人与自然共存史上的传奇。首先是该传说起源的地理位置特殊,它起源于周秦时代,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说而不是外来传说,具有开辟地区文化的性质,此后中国人自称为“龙子龙孙”、“龙的传人”也是名正言顺的;其次是该传说起源的时间敏感而特殊,整个龙母系列传说经历了从周末的分崩离析再到秦朝的春秋大一统的历程,它的深刻意义就体现于龙母传说从地方走向中央,只有大一统的时代才能出现大一统的神灵,因而龙母就是民间信仰的出现在秦朝大一统后的神灵,她俨然成为从混乱走向统一、从草昧走向开化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最后是该传说还充分彰显了人伦道德、人道主义的精神,它有别于“批逆龙鳞”、“叶公好龙”式的以人、龙为儿戏的龙传说,而用龙母施恩、龙子报恩这样的最朴实无华的事迹来彰显仁道、孝思、良俗的精神,龙母传说如同中原的三皇五帝传说一样,是能够构建一个地域的最初的道德框架的传说,它所彰显出来的精神就是南方地区最初的道德基石。

龙母文化习俗发展

龙母信俗起源于秦汉年间,之后经过历了朝历代的丰富、完善,历时二千余年,长盛不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日和八月十三日的“龙母诞”以及七月廿一日的“龙子诞”期间,西江流域的善男信女都会到程溪祖庙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有行香、舞狮、舞龙、设醮开坛、茶果值神、圣驾巡游、唱酬神歌、演酬神戏、放花炮、放香灯、摆米龙等等,每项活动都带有强烈的祈福祝圣色彩,每一个流程都与龙母信仰有关。两个“龙母诞”和一个“龙子诞”被善信统称为“程溪三诞”,每逢“三诞”期间,程溪祖庙里里外外都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民俗活动纷呈,就连西江航道上的航船在途经程溪祖庙前的江面上时,也会鸣放鞭炮,以示庆贺,足见龙母信仰对岭南社会影响之深远。龙母信俗,俨然就是云浮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浮的一张文化名片,岭南文化因为它的传承而更加丰富多彩。

龙母信仰起源地为都杨镇降水村,而在龙母身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早已分布神州大地,在远离降水的他乡落地生根。龙母信仰是水神信仰,因而该信仰分布的地区大多为水乡,西江一带在古代相继建立龙母庙,如顺江而下,西江最上游的龙母庙建于岑溪、藤县、梧州、德庆,而所有龙母庙均依山面水而建,成为历代文化艺术的遗产。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梧州市的龙母太庙建于宋代初年,位于城北桂江东岸,是一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

而在龙母故里云浮市本地,同样也有龙母信仰的密集分布,如铁场龙母庙、云雾山龙母庙、马王塘龙母庙、春岗山龙母庙、桐岗龙母庙、稔村龙母庙、湾中龙母庙、北区龙母庙、沙朗龙母凤庙、六都白马庙、连滩张公庙等等,这些都是以龙母为主神或次神的庙宇,每到龙母诞期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庆祝。另外,龙母信仰也有走陆路北上的,如韶关扶溪龙母庙、新余昌山庙等等,这两处庙宇均以龙母为主神、均始建于唐代,是目前所知较早的龙母信仰分布地,在传播龙母文化的事业上作出过特殊贡献。以上所列种种,均为降水龙母信仰的传播地,它们同奉都杨镇降水村为文化起源地,奉降水程溪祖庙为祖庭。

各地龙母圣庙

  1. 程溪祖庙

    程溪祖庙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都杨镇降水村,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程溪祖庙,地处西江中游南岸、青旗山下,庙前有一条潺潺汇入西江的洚水河,古称“程溪”,相传就是先秦时龙母温氏豢龙之处。故老相传,先秦时,龙母温媪居程溪,因豢龙、驯鹿、治水而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被秦始皇礼聘入京,却最终在五龙子的作法下,接引龙母入京的船数次由桂林退还程溪,秦始皇只好作罢,龙母得以如愿回到程溪;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人们将其葬于青旗山上,又将龙母故居改为祠庙永久奉祀龙母英灵,这就是程溪祖庙的由来的。明嘉靖《德庆州志》云:“(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明朝德庆知州陆舜臣在《青旗拥翠》一诗中赞道:“龙母祠边江水清,前山乱叠拥青峰。晚凉雨过云收拾,翠色连天上下同。”明万历《肇庆府志·地理·德庆州》记载:“(州东)八十里为程溪水口,一名灵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厓,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顾微<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媪养龙,㑦断其尾,因呼为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乃古悦城县水曲也,程溪虽割东安,悦城固在德庆。历史上,程溪浦口曾先后隶属于端溪县、晋康郡、康州、德庆府、德庆路、德庆州,明万历五年后,割归东安县,至今属云浮市。

    程溪祖庙景点主要为祖庙、程溪河、青旗山几部分。祖庙部分即供奉龙母的场所,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龙母祖庭。程溪河部分即祖庙门前的洚水河,自仙菊方向蜿蜒而来,风光锦绣,相传是当年龙母豢龙之地,据《旧唐书》记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青旗山部分即祖庙后方的青旗山,高挺耸峻,直入云霄,相传是龙母仙逝后所葬之地,有黄猿、三足鹿等神兽守卫,据清《东安县志》记载:“青旗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开展若旗,横连蔽日。楚怀王时,龙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后迁庙悦城,以此为照镜山。树林茂密,有三足鹿驯伏其中,官船至,辄先鸣。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赈,许之,自是斧斤相寻,遂成濯濯云。”

  2. 梧州龙母庙

    梧州龙母庙位于梧州城北桂江东岸,桂林路北端,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年间曾重修,是一座广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有很高的历史、旅游价值。 龙母庙依山面水,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牌坊、前殿、中殿、后宫、行宫、龟池、商场等组成。正殿雄伟庄严、雕梁画栋,前座正殿中供奉着龙母像。

  3. 岑溪市龙母庙

    岑溪市现有龙母庙两座:一座是大竹村龙母庙,位于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龙母盎的父老河与糯垌河交汇处,建于何年不详,遗址已毁,1990年重建恢复原貌。另一座在三堡镇糯垌河与义昌江交汇点的三堡街上,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还有道光年间的和光绪年间的石刻碑文和古鼎。这两座龙母庙都是民间自发筹款建设的,规模不算大,占地面积约有五六百平方米,供奉主要有龙母,也有关公及道教等,宗教文化繁杂。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年也有龙母诞活动。

  4. 大明山龙母庙

    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经》卷三记载:“龙母庙,县境多有之。”经初步考察,环大明山有龙母庙约20多座,均供奉龙母。重要的庙宇有:

    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庙口屯的大明山“佬仆”庙。“佬仆”庙是环大明山地区历史上最大、最古老的龙母庙,也是广西有文物遗存的最古老的龙母庙之一。所供奉的龙母神。神像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被毁,庙宇建筑在1950年被拆,遗址上只剩下4个唐代的石柱础和散落遍地的唐砖和唐瓦。 武鸣县罗波镇“庙佬仆”,也称“罗波庙”。罗波庙也是环大明山地区最著名的龙母庙。该庙位于风光奇异的罗波潭边,现存的主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神像是1999年群众自发捐资重塑的。供奉的神祇有“佬仆”(龙母)、神农、观音、关公、岳飞、土地等。

  5. 扶溪龙母庙

    扶溪龙母庙这座唐代古庙座落在仁化县扶溪镇厚塘村,距世界红石公园丹霞山32公里。整座庙宇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殿建筑约700平方米,为三间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为南台祠,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布筒瓦屋面硬山顶,上饰双龙戏珠陶饰,镬耳封火山墙。大门前原有一对石狮,门前设廊台,中间四根石柱顶檐饰,檐饰塑双龙戏珠图,上托一匾额,匾书“护国庇民”四个大字,檐饰高突,非常精美、气派。墙上绘有壁画,内容多姿多彩,有山水画、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民间生活图景等,色彩华丽,栩栩如生;第二进为五龙祠,裹陇瓦屋面,硬山建筑,铃铛排山,陶塑和灰塑脊饰;第三进为显德殿,中间楼阁二层砖木结构,二层阁楼喙檐翘角。整座建筑古色古香,斗拱飞檐,浑然一体,雄伟壮观。

 
辞洋 - 辞海网络版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