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洋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辞洋以字查词,兼有汉语字典、汉语词典、辞海和百科词典的主要功能,为您提供包括汉字解释、词语大全、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汉字读音等内容。
辞洋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网络汉语辞典,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辞典,以期更好地帮助用户。
辞洋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7
词语美洲大蠊拆分为汉字:
美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美字字源来历,美字演变
好,善:~德。~学。~谈。审~。~丽。~容(美化容貌)。~不胜收。得意,高兴:~滋滋的。称赞,以为好:赞~。~言。~誉。指“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北~。南~。指“美国”:~元。~籍华人。……
洲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洲字字源来历,洲字演变
水中的陆地:沙~。~渚。大陆及其附属岛屿的总称:七大~。~际导弹。……
大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大字字源来历,大字演变
1. 大 [dà]2. 大 [dài]3. 大 [tài]大 [d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规模广,程度深,性……
蠊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蠊字字源来历,蠊字演变
〔蜚(fěi)~〕见“蜚2”。……
查询词语:美洲大蠊
汉语拼音:měi zhōu dà lián
美洲大蠊是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昆虫,别名蟑螂、菜婆虫、偷油婆。成虫体长29—35毫米,红褐色。翅长于腹部末端;触角很长,呈丝状;有复眼,单眼2个;前胸背板中间有较大的蝶形褐色斑纹,斑纹的后缘有完整的黄色带纹;足长,多刺,跗节5节;腹部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雄虫第9腹板有1对刺突;尾须1对。
美洲大蠊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其对温度要求较严,善疾走与短距离飞行。喜食腐败变质食物,也喜食糖,在热带地区能捕食其他小虫甚至自相残杀,吃掉同类卵鞘。雌虫成长1—2个星期便产卵,一生可产30—60个卵鞘,多至90个。卵鞘初期为白色,渐变褐至黑色,每鞘有卵14—16粒,卵期约45—90天。若虫期长约1年多。无雄虫时,雌虫能产不受精卵鞘,其中部分孵化出雌若虫。
美洲大蠊能携带多种病原体传播疾病,如痫疾、伤寒、霍乱、阿米巴病等。中国报告从其体中分离到痫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40种,还携带多种病毒,如乙肝表面抗原、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美洲大蠊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肋痛、症痂、疳疾、心悸、气喘、水肿。外用可消肿生肌,用于烧烫伤及各种创伤、溃疡。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lipid components extracted from periplaneta americana .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中油脂的化学成分。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inflammation effect and analgesia action of the extracts 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by animal experiment.
目的本实验就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Effects of forage nutritional components on the feeding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female adults of American cockroach
饲料营养成分对美洲大蠊雌成虫取食和生殖的影响
Inquisition of the midgut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difference between lab reared and feral Periplaneta americana
人工饲养和野生美洲大蠊消化酶活性差异研究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the cDNA clones encoding the allergens of Periplaneta american nymph
美洲大蠊若虫变应原的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haemolymph from Periplaneta Americana by inducements
诱导前后美洲大蠊血淋巴抗菌活性的研究
Toxicity of deoxypodophyllotoxin to Periplaneta americana and its effects on AChE and ATPase
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的毒力及几种酶系的影响
The study on synergistic mechanisms of mixed phoxim and deltamethrin on the Periplaneta americana
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混配对防治美洲大蠊增效机理研究
成虫:美洲大蠊属中大型昆虫,体长25~45毫米,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红褐色或褐色,体色因虫龄而有所变化。体表有油状光泽。雌雄虫体形相似,但雌虫体稍宽。头部小,隐于前胸背板下方,复眼较大,头顶及两复眼间为黑褐色,复眼间距雄虫狭雌虫宽;单眼位于触角的内上方,白色点状。触角发达,呈鞭状,其长度超过尾端。前胸背板近梯形,边缘黄色,中央红褐色,近前缘处有“T”形淡黄色斑,中部有赤褐色蝶形斑。中胸和后胸背板形状几乎相同。双翅平时重叠于腹部背面。前翅革质,深褐色。后翅膜质,半透明,浅褐色。
卵:卵受精后,外包分泌物,形成卵荚产出,卵荚是逐步排出的,刚露出的卵荚呈黄白色,然后逐步变深,至产出时呈棕红色,硬而具有弹性。几天之后变为深咖啡色。卵英刚产下时表面不具黏性,雌虫用口器在卵荚表面舔上黏液,就易被黏着在周围物件上,从而起到保护卵荚的作用。
若虫:刚孵出的1龄若虫,呈乳白色,体细长柔软,长5~6毫米,孵出30分钟左右,虫体变为灰白色,再经3~4小时后变为黑褐色,虫体变得粗短扁平,长4~5毫米。
体长25~45毫米
美洲大蠊 | 日本大蠊 | |
---|---|---|
体量 | 成体2-3厘米 | |
特征 | 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红褐色或褐色,体色因虫龄而有所变化。体表有油状光泽。雌雄虫体形相似,但雌虫体稍宽 | 触角很长,呈丝状。若虫身体棕色,成虫身体乌黑色。雄性狭长翅,雌性短翅 |
美洲大蠊主要栖息于下水道、暖气沟、厕所、浴室及酿造厂、酱品厂等阴暗潮湿的环境,常见于医院、饭馆、居民厨房等场所。
生活史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各虫态所经历时间的总记载称为生活史或生活周期。美洲大蠊的生活周期(个体发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胎发育期,是在卵内完成的,卵的发育期约为43~56天;第二阶段为胚后发育期,从孵化为幼虫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历时半年左右,经十次左右蜕皮。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历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刚孵化出的个体称为1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即增长1龄,两龄虫态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美洲大蠊属渐变态类昆虫,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差不多,只是幼虫的翅发育不完争,生殖器官尚未成熟,每经历一次脱皮后其生殖器官逐渐发育生长。渐变态昆虫的幼虫称为若虫。所以,美洲大蠊的生活史分为卵、若虫、成虫二个阶段。若虫发育为成虫后不久即可交配,从交尾到卵荚产生约需1天左右。成虫的寿命为1~2年。
食性食量
美洲大蠊是杂食性昆虫,食普极广,对食物选择性不严格,但是有它们相对喜好的食物。美洲大蠊的食量大小与其生理活动的活跃情况成正比,一年中7、8、9月份的食量最大,这也是它们繁殖最为旺盛的季节。美洲大蠊均有耐饥饿不耐干渴的习性,连续5天不给食物,它们仍能生存并四处活动,若连续5天不给水,只喂干粮,它们多数死亡,或处于蛰伏状态。美洲大蠊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性,即互相残杀。即使在食物、饮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仍频有互噬的现象出现,包括食卵、噬皮蜕、噬幼龄若虫和蜕皮若虫等情况。食卵现象比较多见,饲养缸中常见被食卵荚的残余部分,尾部夹持卵荚的雌虫被其他成虫追咬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但未发现若虫之间或成虫之间互食现象,所以它们仍能群聚在一起。
其他习性
避光性:美洲大蠊喜好黑暗、隐蔽的环境,白天多隐匿在避光的缝隙、墙角等阴暗场所,夜间出来活动,在美洲大蠊生活的场所,夜晚突然开灯,就可看到它们四处逃逸。所以我们在饲养美洲大蠊时,在饲养缸中放置一些折叠纸板、纸筒以便遮光并供其栖息。
聚集性:美洲大蠊喜好聚集,尤其是低龄若虫常常群聚在一起,这可能与分泌的信息素有关。栖息时往往栖息在生活空间的最下层。
生命力强:生命力极强,头被割下来几小时以后,仍保持对外界的高度灵敏性。
适应力强:成虫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2~3个月,在断绝水源的情况下也能存活1个月,可见美洲大蠊的适应力极强。
美洲大蠊原产于南美洲,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种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为世界性卫生害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武汉、江西、北京、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北、台湾,美洲大蠊是中国蜚蠊目中室内三大害虫之一。
求偶交配
若虫发育为成虫后不久即可交配。求偶交配多在夜间20点后至凌晨3点前进行。求偶时,雄性表现不安,四处活动,常边爬边飞。遇上雌性,张开翅,有时在雌性周围转几圈,然后倒爬,朝雌性腹部对接,动作迅速,交接上后,原地不动,交尾达11小时之久。交尾时,多数是雌翅后端搭在雄翅后端上方,少数是雄翅后端搭在雌翅后端上方,雄性触角向上下左右不停地探动,雌性不作探动。受惊动时,大多是雄性拖着雌性逃逸。交尾结束后,雌雄虫分开,各奔东西。
生殖产卵
美洲大蠊雌雄异体,卵生。雌雄交配后十天左右即可产卵,其繁殖力强,雌虫一生可卵荚30~60个,平均产卵675个。美洲大蠊繁殖期很长,长沙地区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一年中有10个月可以产卵,自由生活者,除严冬外其余时间都可采到怀有卵荚的雌虫。繁殖最旺盛的季节为夏季,7、8、9月份产卵最多。当食物充足,气候温暖潮湿时每周可产卵荚1~2个。当夏季高温且食物充足时,美洲大蠊会发生孤雌生殖,即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出卵荚,其中部分卵荚还可孵出若虫,但不能传代。当食物缺乏时,美洲大蠊有相互残杀和吃食卵荚的习惯。美洲大蠊的产卵习性不受昼夜节律影响,但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且当室温降到11℃以下时,几乎不产卵,蛰伏不活动,出现麻木状态,如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则出现冻死现象。
蜚蠊作为中药应用已有悠久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蜚蠊列为中品,“味咸、寒,生川泽,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现代药学专著均记载蜚蠊有“活血、散瘀、化积、消疳、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可用来治疗疔疮、痈肿、蛇虫咬伤。中国内外学者对蜚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美洲大蠊为原材料制备的药物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炎活性,炎症抑制率50~60%,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常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效果;且是天然成分,安全性高,半致死剂量远超出5000毫克/千克。美洲大蠊的药效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开发出了多种新药物,如治疗创伤、溃疡的“康复新”。“心脉龙”注射液经研究发现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缺血性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有预防作用,也可用来治疗心血管病,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美洲大蠊食性广泛,喜食糖和淀粉、污染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是世界性卫生害虫。美洲大蠊不仅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体内还含有过敏原,人们经常触及虫体或吃了被其污染的食物甚至被其所咬都会引起过敏性反应,如皮炎、气管炎等。科研人员发现它们体表或多或少带有痢疾杆菌、沙门氏副伤寒甲乙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还有蛔虫、钩虫、蛲虫及兰氏贾弟鞭毛虫的卵等。据报道美洲大蠊的肠道中还常保存着活性霍乱弧状细菌、结核病杆菌、麻疯病杆菌等。它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也会带有过敏原,可以引发皮疹、哮喘等症状。该虫是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主要传染肠道病。美洲大蠊分泌物和粪便还含有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虫体及排泄物可能诱发肝癌。
环境防治
美洲大蠊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怕风吹,因此经常开窗通风,及时清理室内垃圾,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干燥,切断所有水源,创造不利于大蠊生活的环境,可避免在室内到处爬行。室外大蠊经常在夜间寻觅食物、侵人室内,所以对于室内的地板、天花板、门窗、墙壁出现的缝隙和孔洞及时用水泥填补和堵塞,可有效地降低室内大的数目,在虫卵期和董伏期大与其卵英常隐藏于床底、抽展、书箱等地方,要经常擦洗家具、整理衣物书籍使其没有生存繁殖的地方,对于移人室内及办公场所的包裹、书报、食品等物品进行检查,以免其乘虚而入。须注意的是在室内装修时,一定要减少缝隙,少使用木质地板。环境防治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环保意识。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属于一种简单且传统的防治方法,其中,最简单就是在瓶或盒内装入诱饵(瓶或盒的口应根据大蠊体形而定)并在口的内侧涂一层聚四氟乙烯塑料防逃剂,放在大出没的地方,定时收取。也可使用蠊诱捕器,它的构造类似墙缝,多处入口便于美洲大蠊进入,凹陷部分与外界相通,使内部诱饵气味扩散,引美洲大蠊进入对其进行捕杀。另外,也可使用器械人工拍打,但该法有很大偶然性,容易使其逃脱,效果不明显。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电子产品防治美洲大蠊,但灭杀效果并未得到证实。
化学防治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使用化学手段来防治大。起初使用无机杀虫剂,因作用效果慢很快被新的有机药剂取代,先后出现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有机药剂等。
0.2%的氯菊酯对美洲大蠊直接喷洒,有100%的致死效果。喷洒溴氰菊酯24小时之内可使其死亡。单一使用某一杀虫剂很容易使其体内产生抗药性,为了延缓抗性,人们研究出复方杀虫剂:氯氰菊酯+有机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磷等对美洲大蠊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无论使用任何化学药剂,虫体均容易产生抗性,甚至为交叉抗性,而且速度成倍增加,并且化学药剂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根据不同场所并选择适当的剂型进行灭杀,在室内用可湿性粉剂或微胶囊剂处理美洲大蠊栖息场所的表面很有效,也可用除虫菊素或氯菊酯的烟剂喷射室内,在室外防治时可用喷洒剂。
毒饵、毒剂由于具有高效、高速、无环境污染、稳定性好的特点,防治效果明显,在化学防治中引起广泛重视。但由于也具有毒性,切记不要放在儿童和动物易接触的地方。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蜂的防治,它是利用一种生物防治另一种生物的方法。蜚蠊嘴小蜂是寄生在美洲大蠊卵鞘内的一种卵寄生蜂,它的天然寄生率已经超过了50%,它可以有效地杀灭美洲大蠊的卵鞘,降低第2代种群密度。培育寄生蜂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生物防治方法,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室内,只适用于其他美洲大蠊的活动区,因为人们不希望防治大蠊的同时向室内引入其他的昆虫。
性信息素是由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对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中国以外已有人工合成美洲大蠊性信息素引诱剂。
2022年4月14日,厦门海关在一个进境空集装箱中截获约2000只活体美洲大蠊,成为该关近年来在进境空箱中截获病媒生物数量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