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犍陀罗,语音朗读:热度:56

词语犍陀罗拆分为汉字:

犍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犍字字源来历,犍字演变

1. 犍 [jiān]2. 犍 [qián]犍 [jiān]公牛,特指骟去睾丸的公牛。犍 [qián]〔~为(wéi)〕地名,在中国四川省。……

陀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陀字字源来历,陀字演变

〔~螺〕一种儿童玩具,呈圆椎形,用绳绕上,然后一拉,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用鞭抽打旋转不停。山冈。……

罗字的拼音、笔画、偏旁部首、笔顺、繁体字,罗字字源来历,罗字演变

捕鸟的网:~网。张网捕捉:~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雀(形容门庭冷落)。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请人才)。网~。包~。~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散布:~列。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

 

查询词语:犍陀罗

汉语拼音:jiān tuó luó

 

词语犍陀罗基本解释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其国名为梵文गन्धार(拉丁文转音:Gandhara、Gandhāra、Gandha-vati等)的音译,其他音译还有:乾陀罗、犍陀卫国(《佛国记》)、健驮逻国(《大唐西域记》)、健驼逻、健陀罗、干陀卫、干陀等;意译为香行、香遍、香风国等。犍陀罗国的核心区域包括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其地处兴都库什山脉,人口多居于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山谷地区。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古犍陀罗(Gandhara)佛教造像艺术,即为典范。自佛像艺术之起源,古犍陀罗(Gandhara)佛教雕塑具古希腊、古罗马之写实典雅,熔古印度之慈悲神圣,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论其身相,则肃穆与灵动并存;考其精神,则亲近与高远俱足;究其意旨,则实为佛法不执分别、无弗远近、无有高下,乃至不垢不净、不一不异,圆融自在之当然、具象显现。观者一睹,或可凝神静赏造像之身姿,或可敛心叩寻佛性之禅悦,或震撼于造像之变化,或感慨于身相之虚妄。

 

词语犍陀罗双语例句

双语例句
  1. It was probably in Gandhara, and under Western influence, that the Buddha was first represented in sculpture.

    这可能是在犍陀罗,并受西方影响,这是首次在佛陀雕塑的代表。

词语犍陀罗百科解释:

犍陀罗历史沿革

犍陀罗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有很大不同,核心区——都城也不相同,现结合该国简史分述如下:

都城是塔克西拉(梵文天城体:तक्षशिला;拉丁转音:Takṣaśilā;巴利文:Takkasilā;英文:Taksla)城,为印度半岛当时八大商业城市之一,现今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市(Taxila,乌尔都语、旁遮普语:ٹیکسلا;),海拔高度549米,地理坐标:北纬33.4445度;东经72.4715度。该城,音译又作:狄始罗,《佛国记》记为竺刹尸罗国,《大唐西域记》卷三记为呾叉始罗国,二者均可理解为城邦国家。《大唐西域记》记述“国大都城周十余里”,“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公元前5世纪,塔克西拉古城所在地区成为兴起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4世纪,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征服中亚之后,来到犍陀罗地区,此时的都城为布色羯逻伐底,略称弗迦罗城,为梵文Puskaravati的音译,希腊文称 Peukalaotis,巴利语:Pukkusāti,现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恰尔萨达市(Charsadda,GOOGLE地图上所标中文为贾尔瑟达,地理坐标:北纬34.1453度;东经71.7308度,恰尔萨达也为县名)。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布色羯逻伐底城,周十四五里。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将塔克西拉城归至摩揭陀国的版图。后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法显、玄奘等中土高僧都曾到此朝拜,他们所记录的法益太子(音译拘浪孥、拘那罗、鸠那罗等)塔遗迹当代犹存,该城周边还有诸多佛教遗迹。

公元1世纪,由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渐次扩张版图。到迦腻色迦王一世(英文:KanishkaI,梵文天城体:कनिष्क(拉丁文转音Kaniṣka),大夏语:Κανηϸκι,在位期公元127年-151年)即位后,定都布路沙布逻城(Purusapura),即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省会——白沙瓦市。法显《佛国记》作弗楼沙国,《魏书》作弗楼沙城,均为梵文的不同音译,意译则为丈夫土、丈夫城,《续高僧传》卷二作丈夫宫。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布路沙布逻城周四十余里。此时期,犍陀罗国国势强盛,其领土北到花剌子模(中亚),南至温德亚山,大致包含今阿富汗国全境、巴基斯坦国全境、克什米尔全境、我国新疆的喀什噶尔、和田、莎车等地,以及印度瓦拉纳西市以西的广大区域。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皈依了佛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教建筑,为犍陀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并襄赞了佛教第四次结集。

贵霜王朝时期,由于疆域太大,为了统治的需要,犍陀罗国王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住在不同的城市,公元2世纪兴建夏都——迦毕试城(梵文:कापिश,转音:Kāpiśa、Kapici、Kapisaya等,汉语音译还作:迦臂施、迦毗尸、迦卑试、迦比沙、劫比舍也等),今为阿富汗国喀布尔国际机场所在地,存有贝格拉姆(Begram)古城遗址。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公元7世纪时,都城周十余里,出产善马、郁金香等。

贵霜王朝时期,以华氏城为都城的摩揭陀国依然还有抵抗力,为巩固对印度半岛中部的控制,犍陀罗国王在亚穆纳河流域修建了第3个国都(音译为摩头罗(法显)、秣菟罗(玄奘)、摩偷罗等),今为印度国北方邦马图拉市(Mathura,印地语:मथुरा,梵文:mathurā),地理坐标:北纬27.2700度;东经77.4312度,从而完全掌控了公元2世纪的世界香料贸易。马图拉很快发展成为与犍陀罗齐名的佛像制作中心,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公元5-7世纪,比较法显与玄奘的记述,该城变化不大,十分繁盛,《大唐西域记》卷四描述更为详尽,都城周二十余里,出产黄金、细布和芒果等,佛寺20余所,僧徒2千余人。公元1018年,马茂德(Mahmud)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掠夺这座城市长达20天,毁灭了城里所有印度教、佛教庙宇和典籍。

公元5世纪,印度半岛进入以华氏城为都城的笈多王朝黄金时代,犍陀罗国势力式微。根据法显法师的记录,此时犍陀罗国疆域已经龟缩到斯瓦特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狭小范围内,以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恰尔萨达县为核心区域。

公元7世纪,玄奘法师到达印度半岛时,犍陀罗国已经市井空荒,人烟稀少,王族绝嗣,成为迦毕试国的属地。

犍陀罗文字

犍陀罗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3世纪创制了佉卢文(Kharoṣṭhī,意为“驴唇”),佉卢文可证实的最早使用记录为公元前251年的阿育王碑刻《法敕刻文》。佉卢文这是一种来源于波斯的阿拉美文,属于拼音文字,其书写的格式是从右向左,上下转行。佉卢文早于婆罗米文(梵文属于其一支)在印度大陆使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最早期的佛经书写文本,可能来自佉卢文。

贵霜王朝时期,佉卢文在其统治疆域得到普遍使用和发展,并传入新疆南部,成为古代于阗、鄯善国的通用文字。随着贵霜、于阗、鄯善国的衰落,佉卢文在公元7世纪停止使用。

佉卢文在印度半岛早已失传。在阿富汗国,发现了公元1世纪,书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文佛教经文。在中国新疆,则发现了书写于钱币、木牍、木简、丝绸、羊皮、石头上的各种佉卢文实物,总计一千多件,同时于阗国、鄯善国的佉卢文的书写也自成体系。经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佉卢文已成为可以译读的古代文字。

犍陀罗佛教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曾盛行于犍陀罗国。阿育王派遣布教师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

迦腻色迦王统辖广大的领土,当时犍陀罗是他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会的枢纽之地。国王后来皈依佛教,在都城广建寺塔,造立佛像,开启了著名的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

大致来说,犍陀罗是小乘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的中心,世友、法救、胁尊者等,是犍陀罗有部的杰出论师。公元四、五世纪,世亲造《俱舍论》三十卷,这部论书将有部繁琐的教义予以整理、统一、批判,历来被视为有部学说集大成的论著。

后来世亲之兄无著,出家于犍陀罗国,先在化地部修学,后转赴东方,受教于一位罗汉,研习小乘空观,但仍不能满意,于是前往中印度学大乘空论,在阿逾阇国入禅定三昧,上升兜率天,会见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大乘经义,回到人间后,为大众广说妙理,又教化其弟世亲皈依大乘。世亲回小向大后,专研大乘教法,遍历憍赏弥国等中印之地,宣扬大乘教,又作大乘论书百部,亲炙受教的弟子约有一千多人,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的趋势。

无著、世亲之时,犍陀罗虽已开始渐行大乘,但小乘仍是主流。东晋的法显、宋云等人都曾到过此国,称道该国国民崇敬佛教,好读经典。宋云曾把在犍陀罗等地的见闻撰成《宋云行纪》。在宋云返回洛阳三十多年后,有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来到长安,在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二卷、《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偈等三十九部。由此可见,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间,犍陀罗佛教与中国佛教间的来往交流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自公元六世纪以后,佛教失去王室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然而到第十世纪,又为回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

来自犍陀罗地区的传教僧人,从2世纪开始到中国内地传教,尤其是他们翻译的佛经,对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包括:支娄迦谶、支曜、支谦、竺法护、阇那崛多、般若三藏等。

犍陀罗犍陀罗艺术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因此不利于佛教在民间的流传。公元1—2世纪,在犍陀罗地区开始出现了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的佛陀塑像,之后扩展到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这些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三种元素而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称为犍陀罗艺术。典型塑像如现今阿富汗巴米扬峡谷的巴米扬大佛。

犍陀罗艺术对中国隋唐美术影响很大,成就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公元十世纪末,犍陀罗艺术伴随佛教从克什米尔地区传入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区)后,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犍陀罗新闻报道

重走玄奘路特稿:犍陀罗国赏石雕

2006-11-9 9:16:47 来源:洛阳日报

本报记者寇兴耀巴基斯坦白沙瓦讯 公元628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内,也就是当代的印度河流域。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对印度有多种叫法,如“身毒”、“天竺”等。玄奘根据古印度语,在《大唐西域记》中主张应称之为“印度”,这一名称遂成为印巴次大陆的通称。

玄奘从那揭罗喝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犍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犍陀罗东临印度河,其佛教属于“一切有部”,流传至中亚和中国,称为“北传佛教”。玄奘赴印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瑜伽师地论》,而其作者无著就诞生于犍陀罗。

犍陀罗国创始者,原为公元1世纪入主其地的大月氏人(在敦煌附近),因疆域扩大,建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西北。这里曾为希腊人长期占领,留下希腊风格的雕塑艺术。犍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形成表现美的比例、和谐的几何形体和焕发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

白沙瓦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犍陀罗艺术珍品。6日上午,考察队员们来到这个艺术宝库,一饱眼福。博物馆有两层楼,展厅平面为十字形。玻璃橱窗里面展示小型石雕作品,最小的仅指头长短;橱窗之间摆放大的雕像,最大的两人高。

犍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极其深远。云冈巨大的佛主像从岩石上直接雕出来,带有犍陀罗刚硬的风格。到龙门石窟时,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能力,雕刻艺术有了中国的民族气质。

作为一个洛阳人,不可避免地会把犍陀罗雕像和龙门石窟进行比较。二者都太伟大了,看了都会让人震撼, 仅仅是以我这个普通人的眼光看:犍陀罗的雕像更写实些,人体结构更精准些;龙门石窟的雕像更写意些,人体结构更夸张些。早期佛教以菩提树、佛陀的足印等象征符号代替佛陀,犍陀罗艺术使其有了人格化的形象。我想,最初犍陀罗的艺术家更注意希腊艺术的结构准确,想象的翅膀还没有彻底张开;而到了洛阳造像艺人那里,造的就是想象中的神佛,于是更传神,更有教化的震撼力。

但我不得不佩服犍陀罗许多小的造像,精美至极,而龙门的小雕像相比稍有欠缺。也许,这与当时造像者的财力、胸怀有关:犍陀罗仅仅是个北印度小国,屡受外来民族侵扰,而北魏、大唐,号令天下,倾皇室、王公之力,自不会同等爱好、同等追求。

犍陀罗与洛阳,在佛教造像艺术上树起两座里程碑,遥相呼应,在世界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辞洋 - 辞海网络版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