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温”,温字的本义、温字演变及起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时间:2023-02-27 16:24;阅读:3528

image.png

“渐觉一家看冷落,地炉生火自温存。”这个“温”字本为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温”、“浴”很可能就是一个字。甲骨文①“人”旁的四个小点是水气,像人在容器中洗身的样子,所以有“温”义。②是小篆的形体,左边是“水”,右边的形状仍与洗浴有关。③是楷书异体字的写法。④为楷书通行体,将“囚”改为“曰”,书写方便。

《说文》:“溫,水。”这是说“温”字本为一条河流的名字。不妥。“温”字的本义就是“暖”,如王充《论衡•寒温》:“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由“暖”引申为“温和”,如《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终”为“极”义;“淑”为“善”义。大意是:极温和而且恭顺,自奉谨慎善修身。“温暖”有渐渐渗透的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温习”一词,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意是: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image.png

1《战文编》734页。2《说文》225页。3-6 《篆隶表》775页。 

形声字。从水,𥁕声。水名。凡三:1.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说文》:“溫,水。出犍为涪,南入黔水。”(桂馥义证:“‘涪’,当作‘符’。”)2.即今南盘江上游。3.温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温江县。又,暖和。《广雅·释诂三》:“温,煗也。” 《礼记·曲礼上》:“冬温而夏清。”又,使暖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大(忱)服散后,……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引申为平和、柔和等义。溫今作“温”。(王逸鹤)

——李学勤《字源》 

image.png

①水。出犍為(涪)[符]②,南入黔水③。从水,image.png聲。烏魂切(wēn)。

【譯文】温,水名。從犍為郡符縣流出,向南注入黔水。从水,昷聲。

【注釋】①温:即今貴州省遵義市東邊的洪江。②犍(qián)為:漢郡名。轄境相當於今天四川東南、雲南東北、貴州西北。涪:當依《段注》作“符”。③黔水:即今烏江。《漢書•地理志》:“犍為郡符縣。‘温水南至鄨(bié)入黚(qián)水,黚水亦南至鄨入江。’”王先謙補注引洪亮吉説:“鄨水為今湘江(烏江支流),温水、黚水為今合湘江之洪江、仁江。”按:黚水即黔水。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温的异体字

溫 昷 温       

温字的汉字字源解析及温字的演变

温(昷)字象形文

读音:wēn
甲骨文;金文1;金文2;金文3;金文4;古玺文;小篆昷;小篆温;汉帛书;隶书


“昷”是“温”的初文。甲骨文写作“”,由“日、人、皿” 组成。 象人在太阳照晒下的盆内洗浴,以此会意天气温暖,水温和。金文将“日”写 作“囧”(读jiōng,表示有棂的窗口进光),仍有日光义;或增“氵”(水)表示水温。古玺文写作“”,将“人”容入“日”内。小篆在此基础上加“水”写作“”(温),先指河名(今贵州洪江),后取代 “昷”字表示水温、气温。隶书(汉帛书、《张迁碑》等)写作“”,“昷”则逐步被 淘汰。

注:金文4写作“”,上边是从山峰上流下的水,表示温泉,下边是“皿”上有“火”和水珠形,将水变温的元素均表现出来。

标签:细说汉字,温字本义,温字演变,温字起源,温字甲骨文,温字会意字,温字引申义,温字象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