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洋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辞洋以字查词,兼有汉语字典、汉语词典、辞海和百科词典的主要功能,为您提供包括汉字解释、词语大全、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汉字读音等内容。
辞洋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网络汉语辞典,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辞典,以期更好地帮助用户。
辞洋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7
这个“秣马砺兵”的“兵”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中间是一把弯柄的大斧头,朝左的箭头是表示斧刃,斧柄两侧是两只手,也就是双手举斧之意。金文②的斧头转向右边,双手未变。③是小篆的形体,双手依然在,斧头已变形。④是楷书的形体,根本看不出双手举斧的样子了。过去有人说:“丘八为兵。”这话是不对的。因为“兵”字的上部并不是“丘”,而是“斤”,“斤”就是上古大斧的象形字;其下也并不是“八”而是双“手”,即双手举斧为“兵”。
“兵”字的本义是“兵器”,如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上》中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也就是说,秦将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集起来,集中到咸阳去。由“兵器”之义又可引申为“军队”,如:“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曹操《置屯田令》)这里的“强兵”就是指强大的军队。军事也可以称“兵”,如:“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意思是:军事,是国家的大事。至于“兵”当战士讲,那是后起意义,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这是说:贺达将军等率领战士万人。
请注意:在上古,兵、卒、士三个字的意义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大都指兵器,如枪、刀、剑、戟等;“卒”是指“步兵”;“士”是指乘战车作战的士兵。到了后世,“卒”与“士”往往连用,如成语“身先士卒”等。
——左民安《细说汉字》
1 《甲文编》 101页。2、3 《金文编》 160页。4 《战文编》 163页。5、10 《说文》 59页。6、7、9、13、14 《篆隶表》 179~180页。8 《汉语字形表》101页。11 《汉印徵》卷3,12页。12《睡甲》38页。
会意字。《说文》:“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甲骨文像双手合握着一个长柄锋刃的砍伐器。“兵”的本义是兵器,成语“坚甲利兵”用的就是“兵”的本义。《说文》所说的“兵,械也”与古形古义是相合的。“士兵”义是后起引申义。三晋和秦文字“兵”字都与《说文》籀文相同,秦、汉简牍与此也是同一个系列。《说文》小篆与秦、汉文字都不甚相合,却与西周、战国楚文字相合。小篆来源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李守奎)
——李学勤《字源》
兵 03A081503 03A37A7(105) 甲詁2526 金詁320 戰典710
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補明切):古文兵从人升干。
:籀文兵。
釋義:兵器。
釋形:甲骨文从廾、从斤,作為兵器之總稱。戰國文字庚壺“斤”下加“二”,當為飾筆。
秦、西漢文字“兵”字所从“斤”下都有一橫畫,即《說文》籀文所承。《說文》小篆沒有這一橫畫,反而是比較可疑的字形。又《說文》古文从人廾干,學者或以甲骨文“”(《餘》8.4)當之,唯甲骨此字用為地名,本義不詳,又甲文並非古文。△16从廾干,當即《說文》古文所自承。
六書:會意。
——季旭昇《说文新证》
械也①。从廾持斤,并力之兒。
,古文兵,从人廾干。②
,籀文。補明切(bīng)。
【譯文】兵,兵器。由“収”(雙手)持握着“斤”(斧子)會意,表示齊心合力的樣子。是古文兵字,由人、廾(雙手)、干(武器)三字會意。
是籀文。
【注釋】①械:《段注》:“械者器之總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②:王筠《句讀》:“一只是界畫。”《釋例》:“取飾觀耳。”
【參證】甲文作,金文作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兵字从収持斤;斤,兵也。或體作图片,从人,从収持干,収持干猶収持斤也。”“干當為古兵器之一。”張舜徽《約注》:“造文之初,兵字从収持斤,此非指人而何?况兵字古文已从人廾干,意更明顯。徵之先秦古書,謂執兵之人為兵者,所在皆是,不能悉數。”張説存參。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作者简介:李守奎,男,汉族,1962年生,河北阳原县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简帛学等。
作者简介:季旭昇,民国四十二年出生,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著作有《诗经吉礼研究》(硕士论文)、《甲骨文字根研究》(博士论文)、《青铜器铭文检索》(合编)、《诗经古义新证》(教授升等论文)、《说文新证(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曾参与三民《国音学》、幼师《大专国文选》、正中《高中国文课本》及《中国文化教材》、《教育部国语字典》、《教育部异体字典》。对古文字学、《诗经》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汤可敬,194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今湖南师大)中文系,1992年被评聘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说文》学与汉语史研究。编著《新编古代汉语》,曾获国家教委第二届(1986—1989)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专著《说文解字今释》,曾入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初评,获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另发表《词诠述评》《部首略说》《说文“多形多声说”研究》等四十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