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贤”,贤字的本义、贤字演变及起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时间:2023-01-12 18:32;阅读:593

image.png

这是“贤能云集”的“贤”字,本为形声字。①是金文的形体。其上部为“臤”,表声,下部为“贝”,即财物,财物多为“賢”。②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相似。③是楷书繁体字。④为简化字。

 《说文》:“賢,多才也。”这里是指“有道德有才能”,并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如《荀子•王制》:“尚贤使能。”这是说:崇尚和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又可以引申为“多”、“胜过”,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大意是:我私下认为您(赵太后)爱您的女儿(燕后)胜过爱您的儿子长安君。有才能的人称“贤人”,所以旧时对他人的敬称往往冠以“贤”字,如贤弟、贤侄、贤妻等。

 请注意:“贤”字可作“艰”字的通假字,如《诗经•小雅•北山》:“我从事独贤。”也就是说,惟独我从事的劳动竟如此艰苦。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image.png

1、3、4、5、7、11、13《汉语字形表》241 页。2《文物》1998年第9期56页图三。6、8《郭 店》54页。9《郭店》98页。10《包山》94页。12 《楚系简帛》515页。14《睡甲》95页。15、16 《说文》65、130页。17、18《篆隶表》202、414 页。19《玉篇·臤部》。

形声字。从貝,臤声。“臤”乃“掔”(音qiān)之初文,本义是除去(《庄子·徐无鬼》:“君将黜耆欲,掔好恶,则耳目病矣。”)。商代金文作p1,从又、从臣,像以手指抉人之目。西周金文作p2(字形3“賢”字所从),手指与目形分离,造字意图已不明显;或省作p3(字形2),字义亦不甚显豁。战国文字承袭西周金文,亦有p4、p5二形(字形5、6) ;或将二者组合,写作p6(字形8),则像眼球已被抉出(战国文字中,“臤”所从之“又”上面多有一笔或两笔,即此形之变)。古文字多借“臤”为“賢”。《说文·臤部》:“臤,古文以为賢字。”柞伯簋:“王迟赤金十反(钣)。王曰:‘小子、小臣,敬又臤(賢)隻(获)则取。’”(迟:读为“陈”,陈列。臤:字形2。《小尔雅·广诂》:“賢,多也。”此句的完整意思是:王陈列赤金十钣作为奖品,说:“小子、小臣,恭敬而射中多的可得到这些奖品。”)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尧舜之行,爱亲尊臤(賢)。”(字形6)又《语丛四》:“臤(賢)人不在侧,是谓迷惑。”(字形8)汉校官碑:“亲臤(賢)宝知(智)。”(字形17)《说文》:“賢,多才也。”《周礼·地宫·乡大夫》:“兴賢者能者。”郑玄注:“賢者,有德行者。”“賢”始见于西周金文(字形3),是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造出的分化字。国有賢人,犹家之有财,故“賢”字从“貝”。战国文字或从“賢”省、从“户”(字形7),寓家有賢人之意;或从“子”(字形9、11),有尊賢之意;或从“力”(字形10、12),取賢者多力之意。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臤”旁多简作“p7”(见《宋元以来俗字谱》44页“堅”、106页“緊”、114页“賢”、125页“鏗”等字)。新中国成立后,“臤”旁简化为“p7”,“貝”简化为“贝”;“賢”类推简化为“贤”。(冀小军)

——李学勤《字源》

标签:细说汉字,贤字本义,贤字演变,贤字起源,形声字,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