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名”,名字的本义、名字演变及起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时间:2023-04-03 09:49;阅读:5266

image.png

“名下无虚士。”这个“名”字,本为会意字。

甲骨文①的左边是“口”,右边是“夕”。甲骨文中的“夕”与“月”本为一个字。唐兰先生认为,这就表明在月下说话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在月下呼唤名字。

②是金文的形体,变作月下有口,其义未变。

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字的本义就是“名字”,如《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大意是:北海有一种大鱼,它的名字叫鲲。由“名字”又可以引申为“命名”,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后名之曰褒禅。”这是说:从那时以后,就命名为褒禅。又可以引申为“名望”、“名声”,如《史记•西门豹传》:“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请注意:《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这里的“名”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文字”,正如郑玄所说:“古曰名,今曰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image.png

会意字。从口,从夕,会夜晚目不能相见以口自名之意。其本义兼有名、动两用,名词指人的名字,动词指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即《说文》所说“自命”也。“名”字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不用本义,用作地名或祭名。春秋金文秦公镈“氒(厥)名曰邦”中用的是本义。进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义。吉日壬午剑:“朕余名之,谓之少虡。”由人的名字引申指事物的名称,由名称义引申出名号、名分、名声义。由名声义引申为出名义。战国文字中“名”或从月作,属义近形旁换用现象,它如“迹”或作“跡”。(陈英杰)

——李学勤《字源》

名的异体字

   命 䫤

名字的汉字字源解析及名字的演变

名字象形文

读音:míng
甲骨文1;甲骨文2;甲骨文3;金文1;金文2;金文3;楚简;小篆;汉帛书;隶书


“名”指人的名字。引指其他事物的名称。《说文》:“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甲骨文写作“”。其中“”是半月形,即“夕”,表示黑夜;“”是口,以此会意黑夜遇人,不见面目,开口问答姓名。如甲问对方:“谁”?乙回答:“我是张三”。张三即是乙方的名。金文以及小篆字形略异,字素相同,分别写作“”,可见与甲骨文的传承关系。隶书(汉帛书、《曹全碑》等)写作“”,虽成今文,结构未变。

标签:细说汉字,名字的本义,名字演变,名字起源,名字甲骨文,名字金文,名字会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