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走”,走字的本义、演变及起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时间:2022-11-20 19:16;阅读:684

image.png

杜甫的《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是说老翁跳出墙去慢慢地“走”了吗?完全不是。你看金文①的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部是一只大脚(止),在跑呢!所以在古代“走”就是“跑”的意思。②是小篆的形体,上部的人形还在,只是下部的“止”不像脚形了。③是楷书的形体。

“走”字的本义就是“跑”,如《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这是说:打了败仗的军队,丢弃了铠甲拖着兵器逃跑了。从“跑”又可以引申为“奔向”,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大意是:诸将都争着奔向藏有金帛财物的仓库。

古代的仆人侍奉主人是要小跑的,因此仆人也往往称为“牛马走”,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里“牛马走”的意思是像牛马一样为主人服务的仆人。可见“牛马走”就当“仆人”讲。此后,仅一个“走”字就可以引申为对自己的谦称“我”,如张衡说:“走虽不敏。”(《东京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不灵敏。

请注意:“走”和“行”的古今词义是不同的。古代的“走”是现代的“跑”,古代的“行”才是现代的“走”。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1

image.png

1《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12页。2、3、4、6 《金文编》79页。5《类编》95页。7《说文》35 页。8、9《马王堆》55页。10《甲金篆》90页。

象形字。《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走”即相当于今天的“跑”,字像人跑摇两手形。甲骨文有image.png字,即“走”。加止旁或再叠加彳旁,均为示动义符,表行走义。《甲》2810:“其令亚走马。”“走”为趋驰之义,与《诗·大雅·绵》“来朝走马”之用法同,乃本义的使动用法。令鼎“令眔奋先马走”也用此义。大鼎之“走马”则为官职名。伯中父簋“伯中父夙夜事走考”,“走”借表第一人称代词,《小尔雅·广言》:“走,我也。”“走”本义为跑,引申指逃跑、往义,由往引申为去、离开义,由离开引申指背离、误差义。由离开亦引申为走失、走漏、死亡义。“走”有行走义,由行走引申为流行、传布,使通畅、通达义。今天“走”义已发生了转移,今日的“走”相当于古代的“步”。“走”本从image.png,小篆讹为从image.png,甲骨文、金文矢字作image.pngimage.png,不分左右,篆文则矢作image.png,夭作image.png,小篆“走”字从“夭”,乃形体之讹变。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小篆以前没有image.pngimage.png的“夭”字,小篆夭字之image.png形是根据“奔”、“乔”、“幸”的小篆讹体离析出来的。(陈英杰)

——李学勤《字源》

扩展阅读2

“走” 本义是奔、跑,后多指步行。《说文》 : “走,趋也。” 金文、 石鼓文分别写作“” , 都有一摆动两臂大步奔走 的人形, 即“夭”字。下边的“”是不同形的“止” (表示脚、 趾) ,有从 “彳” (读chì)者,也是表示行、走的字符。不同的写法正是 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普遍现象。 小篆规范了笔画, 写作“” 。 隶书(汉帛书 等)写作“” , 成为今文。

image.png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趛” (读yǐn ),今已不多用。《说文》: “趛,低头疾行也。”意思是 扎着头快步行走。至于为何用 “金”作声符,恐怕是低头走路为了拾金吧。果 真如此古人也太逗了。

与快走相对的有个 “趍” 字, 是走路缓慢。 石鼓文、 小篆写作 “” , 用 “走” 和 “多”组合而成, 表示一步分做多步走, 自然缓慢了。

image.png

图为 “象形字书画” 《离骚》 (局部)

标签:细说汉字,走字的本义,走字演变,走字起源,走字金文,走字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