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洋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辞洋以字查词,兼有汉语字典、汉语词典、辞海和百科词典的主要功能,为您提供包括汉字解释、词语大全、反义词、近义词、汉字组词、汉字读音等内容。
辞洋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网络汉语辞典,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辞典,以期更好地帮助用户。
辞洋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7
郑玄注的《仪礼·士丧礼》说:“会,盖也。”一点不错。你看金文①的上部就是个盖子的形状,下部是个底儿,中间像装的一些东西。上有盖子,下有底儿才能合,所以“会合”二字到了后世就成了一个词。②是小篆的形体,其下部发生了伪变,底儿变成了“日”字。楷书③的笔画繁多,后来又产生了简化字④“会”。
“会”的本义为“盖子”,是名词,后又引申为动词“聚会”或“会合”,如阮籍的《咏怀》诗:“嘉宾四面会。”也就是说:贵宾从四面八方会合到这里。从“会合”又引申为“会面”,如《史记·留侯世家》:“与上会留。”就是说:与皇帝在留这个地方会面。那么《史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在这里成了副词,是“恰巧”的意思。原话是说:恰巧这天下大雨。
请注意,“会”字当算账讲则应读kuài(快),如“会计”、“财会”。秦和西汉时称江苏苏州一带为“会稽”(kuài jī快机)。
——左民安《细说汉字》
形声字。从合,夹置于“合”形中间的声符,还不能说定,疑是“胃”字象形初文,像胃袋内存有米粒之形(参见“胃”字条)。今见最早的“会”字在西周早期(见于员卣)。字形演变主要表现在声符上,西周晚期有省去胃袋形而只存“(米)”形的。春秋时代,先是承西周象形,写作“
”,后来出现了两种简写形式:其一,简写作“
”,这在战国(主要在楚国)秦汉得到广泛继承;其二,简写作“
”,见于秦国兵符,是小篆所本,汉隶中也有据此作形的,但数量明显低于作“田”形的。在汉隶中数量未占优势的“
”形,在后世楷书规范中取胜,淘汰了原来占优势的“田”形,这大概是以《说文》小篆为正字的结果。此外,战国时代,三晋地区或把原声符写作“
”“
”形,前者若去掉双耳形饰笔,就与“胃”字小篆的象形部分“
”没什么本质区别了,而后者是从前者进一步变化的,这些写法没能扩展和延续。另一方面,“会”字义符“合”中的下半,居全字之底,自春秋时代起,内加短画而成“
(甘)”形,小篆变作“
”,隶变作“曰”,楷书中渐与“日”混同。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采用草书揩化方式,把“會”字简化作“会”。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是“
”之古字。引申为聚合、会合。《尔雅·释话》:“会,合也。”《广雅·释话三》:“会,聚也。”西周
匜:“牧牛则誓。乃以告吏
、吏曶,于会牧牛辞。”(败者牧牛按照规定的誓词起誓。于是把这事向名字叫
和曶的两个官员报告,他们就前往合验牧牛的誓词)《书·禹贡》:“澭、沮会同。”(澭水和沮水会合)由聚合、会合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dū)会,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正值。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以上诸义皆读huì。“会”还有一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也用于买卖中间人义,这在后来写作“儈(侩)”。(金国泰)
——李学勤《字源》
會 𠃐 会 㞧 㣛 𣌭 㑹 𣥈
𡥋
𠍗
屶
读音:huì甲骨文1;
甲骨文2;
甲骨文3;
甲骨文4;
甲骨文5;
金文1;
金文2;
金文3;
金文4;
金文5;
金文6;
说文古文;
楚帛书;
小篆会;
小篆䢔;
三体石经
“会”,一是将成套的器物会聚在一起(特指器物的盖子与器皿组合)。《说文》:“会,合也。”甲骨文写作“”,上象盖子,下象器皿装有物品。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器中谷粒更加明显。小篆将会下的口(容器)改为曰,形义全失。“会”的另一个意思是会合,即“䢔”(读hé)字。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字形虽不尽相同,但均由表示行走义的“辵”(读chuò,即辶)和“合”组成,会意在行动中会合、相会。“说文古文”写作“
”,用表示走路,路口的“彳”(读chì)和会合的“合”会意行动中会合。
注:后起金文中有一“”(𨗥)与“䢔”的区别是将“合”写作“會”。“合、會”二字同源,反映了文字未统一前的异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