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梅”,梅字的本义、梅字演变及起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时间:2023-01-13 16:20;阅读:5355

image.png

“望梅止渴。”这个“梅”字本为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形体,下部是梅树(木),枝上长了一个大梅子。②是古文的形体,是并栽的两棵梅树,上部均长了梅子。(前面的两种形体,实际上就是后世的“楳”字。《说文解字注》:“如南之梅,今之酸果也。”正是指“梅子”。)③是小篆的形体,变成“从木每声”的形声字了。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梅,枏也,可食,从木每声。”许慎的说法不确。“枏”是“楠”的异体字,是指一种常绿的乔木,也名“梅”,不能食。后世的“梅”则是一种酸甜的果子,俗称“梅子”,如《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意思是:梅子完全落了地,拿着浅筐来拾取。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取“梅”为酸果之名,可能是假借“梅”为“楳”吧。

 “梅雨”,是因为正值梅子黄熟时,江淮流域常是连天阴雨,所以也叫“黄梅雨”么为何书中还常写作“霉雨”呢?那是因为空气长期潮湿,衣裳、器物易霉,所以“梅雨”也就被写作“霉雨”了。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image.png

形声字。从木,每声。本义是楠树,又名枏(柟)。《尔雅·释木》:“梅,枏也。”邢昺疏引孙炎曰:“荆州曰梅,扬州曰枏。”《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又《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毛传:“梅,枏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梓枏”条引樊光《尔雅》注云:“荆州曰梅,扬州曰枏,益州曰赤楩,叶似豫樟,无子也。”后被借用为本义是酸果的“楳”字,“梅”之本义遂废(参见下条“楳”字)。(冀小军)

image.png

形声字。从木,某声。果树名,果实叫酸果,即梅子。字本作“某”(音méi。参见本部“某”字),因“某”多用于假借义,遂加“木”旁分化出“楳”字来表示本义。《说文》古文变从二“呆(某)”。《集韵·灰韵》:“梅,或作槑。”古书中又多借本义是楠树的“梅”字来表示这个意思。《诗·召南·摽有梅》陆德明释文:“梅,《韩诗》作楳。”《说文》“梅”字下段玉裁注:“《召南》之‘梅’,今之酸果也;《秦》、《陈》(按:指《秦风》、《陈风》)之‘梅’,今之楠树也。”(参见上条“梅”字)新中国成立后,“楳”、“槑”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梅”字。(冀小军)

——李学勤《字源》

扩展阅读

梅字象形文:“梅”指两种树木,一是楠木,二是梅树。《说文》: “梅,枏 (楠)也, 可食。 ”金文写作 “”。 上边是“木” , 表示梅是木本, 下是“某” ,某是“梅”字的另写, 金文写作“” 。 在“木”字上边有一个甘美的“甘”字。会意此果味道甘美。 “说文古文”也写作“” (双某)。 《说文》释为: “某,酸果也。槑,古文某,从口。” 小篆针对以上异写,将“梅”字分为三个字“”。隶书( 《校官碑》 )写作“” 。

注: 《侯马盟书》受书写材料的限制, 写作“” , 与金文 “某” 结构相同。

标签:细说汉字,梅字本义,梅字演变,梅字起源,梅字甲骨文,梅字写法